破解职场夫妻“不敢生” 先要解决带娃难

2022-01-26 10:00:27

  带娃难

  选项一 老人带

  要看家庭情况

  选项二 自己带

  不能上班,养育成本高

  选项三 请育儿嫂

  缺乏监管和信任机制

  选项四 送托儿所

  存在标准缺失、责任不明、收费不清等问题

  怎么破

  ■建一批民办普惠或者公办托幼机构

  ■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

  ■鼓励高校和职校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

  ……

  自国家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以来,一些职场夫妻选择多生育一个孩子,而一些职场夫妻仍旧心存顾虑,担心忙于工作而没时间带小孩儿。实际上,这个问题是一个全国性问题,在成都也不例外。

  那么,关于职场夫妻没时间带小孩的问题如何破解?2022年成都市两会上,部分市人大代表就婴幼儿照护管理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,他们聚焦政策引导,也关注载体运营,更关注人才培养。除了婴幼儿托育话题受关注外,也有市人大代表就自闭症、智障儿童的关怀提出建议。

  市人大代表李珊:

  职场夫妻面临“不敢生、不愿生”的窘境

  在人口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的背景下, 国家去年出台三孩生育政策,人口政策在“松绑”,而一些职场夫妻内心却产生了“不敢生、不愿生”的顾虑。

  “很多家庭有了孩子以后,立即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,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由谁来带?比较传统的做法是由老人来带,但是面对老人无法帮忙的情况,或不愿意麻烦老人的育龄期父母来说,如果养育一名婴幼儿需要长期占据一名甚至两名成年劳动力的话,养育成本过高,若委托育儿嫂,尤其是来自非正规机构的育儿嫂与年幼的孩子独处在家,缺乏一种监管和信任机制,孩子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。 ”成都市人大代表李珊分析,国家一方面鼓励生育,而另一方面,许多职场夫妻陷入“不敢生、不愿生”的窘境,这个问题亟待破解。

  成都市人大代表阮頔秋同样关注婴幼儿托育问题,通过调研,她发现目前成都市提供托育服务的主要力量是社会办托育服务机构,具体来看,包括民办幼儿园托班、品牌连锁早教机构托班,早教咨询机构托班等托育服务,有全日制、半日制、计时制等托管模式,“我市托育早教机构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家庭的现实需求,为0—3岁婴幼儿提供的社会护理服务有效供给不足”。

  阮頔秋还发现,目前社会办托育服务机构基本处于标准缺失、人才缺少、安全缺保障、收费不清、责任不明的状况,“早教机构安全保障令人担忧,超范围经营,变相办成幼儿园模式,由于监管责任不明,管理松懈,场所安全、食品安全等等隐患不得不令人担忧”。

  市人大代表阮頔秋:

  从政策、载体、人才等层面突破

  针对婴幼儿的托育,阮頔秋建议,首先要了解职场夫妻的现实需求,通过科学测算及专业规划,搭建好顶层设计。阮頔秋建议,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保障,以三甲医院、妇幼保健院为依托,政府指导扶持,建一批民办普惠或者公办托幼机构,同时,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,发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,与社区卫生、文化、体育等设施功能衔接,发挥综合效益,此外,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。

  有了政策保障和空间载体,若没有人来做这项工作,再好的点子也无法“变现”。阮頔秋建议,应鼓励在蓉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,合理确定招生规模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,将安全照护等知识和能力纳入教学内容,在此基础上,加快培养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,配齐配好儿童保健人才队伍,建立规范科学的儿童托育模式。

  李珊带来的建议同样关注婴幼儿托育的人才队伍建设。她建议,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,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就业培训规划,实现持证上岗,此外,还应该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。

  李珊还建议,可结合社区公立幼儿园的配置情况,逐步建设政府监管下的公立性质的普惠性全日制托育服务机构,允许1岁婴幼儿入托,师生比按1:5配置,费用则参照公立幼儿园的保教费及生活费执行。

  其实,也有职场夫妻对长时间见不到娃表示担忧,那么,能不能提供一个和家长距离近的地方开展托育服务?“鼓励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产业功能园区等在工作场所为自己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,让职工可以上班的时候带着孩子来,下班的时候带着孩子回家。 ”李珊说。

  市人大代表涂海霞:

  自闭症、抑郁症儿童问题不容忽视

  婴幼儿的托育管理问题正在汇集市人大代表们的智慧,而还有一个儿童的问题仍旧待解。市人大代表涂海霞在今年市两会期间带来了一份《关于在乡村建立(自闭症、智障儿童等儿童综合症)永久性陪护社区的建议》,将关注视角投射在这一特殊群体身上。在她看来,相较于婴幼儿托育,自闭症、智障儿童群体的陪护也很重要。

  脑瘫、发育迟缓、自闭症、唐氏综合症、智力障碍儿童群体越来越成为被重视且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。“乡村的自然环境、优质的空气,缓慢的生活节奏都容易在情绪上让孩子们身心得到放松,卸下思想的包袱,对身体康复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。”涂海霞说,那些特殊儿童群体若在一个融合互动的社区文化里安心生活,反而能够帮助他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,目前在乡村并没有能够满足这方面需求的社区,建议在成都的郊区新城建立针对自闭症、抑郁症等儿童群体的永久性陪护社区。

  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 【编辑:王诗尧】

标签:

下一篇: 中东部再现大范围雨雪天气 如何防灾减灾?专家解读
上一篇: 杭州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活动轨迹公布